kaiyun体育官方网站全站入口

MING YANG NEWS

匠心本色 技术创新传承力量

发布时间:2023-12-08 15:01:15 作者: kaiyun体育官方网站全站入口

  小到灯泡、螺丝,大到车辆、飞机,工程师作为技术的发明者和耕耘者,推动世界向着更美好发展。

  极大地提高效率、极大地减少相关成本、极大地提升产品安全……在制造起家的东莞,工程师们则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保驾护航”,让制造在这座城市“当家作主”。

  今天,东莞以城市之名礼遇工匠,正式设立首个“工程师日”,并评选出百名“最美工程师”和“十佳最美工程师”,致敬这个默默奉献的实干群体。

  严谨、精益、坚守和创新,这些都是东莞工程师的“匠心本色”,让我们走近“十佳最美工程师”群体,看他们如何用技术实力铸就东莞智造金字招牌。

  一个小小芯片,包含万千宇宙。纳米级别的高端芯片里,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往往集成了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个晶体管。因此,“严谨”是芯片工程师陈勇必不可少的标签之一。

  “拿汽车芯片来说,犯了一个小错误会让几千辆汽车召回检修。”对陈勇的工作来说,一个小小的错误往往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

  陈勇是广东利扬芯片测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的副总经理,也是东莞“十佳最美工程师”。他不单单是公司高管,也是技术专家。

  “我目前负责公司整个运营,包括工程、生产以及质量管理等。”陈勇所在的,成立于2010年2月,是国内知名的独立第三方专业芯片测试技术服务商,主营业务包括集成电路测试方案开发、12英寸及8英寸等晶圆测试服务、芯片成品测试服务以及与集成电路测试相关的配套服务。

  一系列工作成果,显示出陈勇的技术“硬实力”:从事集成电路专业领域技术工作期间,他参与提高FT产品测试良率改善专案,测试良率从80%提升至90%;开发了一种晶圆分片系统,实现对指定卡槽内的晶圆进行拆分和转移;开发晶圆清理洗涤设施,简化设备结构,提高清洗效率;开发了晶圆坐标读取装置、晶圆UV机,大大降低成本。在测试工程领域理论知识丰富,陈勇解决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凭借着在测试领域的丰富经验,为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这一切成果的获得,离不开他夜以继日的努力。“我的工作还是比较忙碌的,平均一天要工作十一二个小时。”对陈勇来说,加班和出差是家常便饭。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严谨”对于航空工程师孙晓勇来说也同样重要。作为超然航空科技(东莞)有限公司的资深工程师,他拥有15年航空工作经验,拥有包括制造、调试、维护、售后服务、供应商开发和产品数据分析等全产业链工作经历。

  即便经验比较丰富,“造飞机”的过程中孙晓勇也需要慎之又慎。“每次都有必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核算以及材料比对、系统运行测试、故障模拟等等。”他指出,“造飞机”的过程复杂、繁琐,同时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

  如今,在孙晓勇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超然航空科技(东莞)有限公司生产的Aero Canard鸭翼飞机已成功下线,这也是首架在东莞生产制造的高端通用航空器整机。

  陈勇和孙晓勇是东莞“十佳最美工程师”代表,也是东莞十万工程师的缩影。他们用严谨诠释匠心本色,让更多好产品在东莞制造出来。

  每个周一的早上,德丰电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德丰电创”)高级经理杨斌与同事一起搭乘班车从广州来到东莞,开启一周的工作。

  “我来公司已经30年了,主要负责低压电器领域电器附件产品研制设计、质量控制、检验测试、标准认证等工作。”作为老员工,杨斌获评东莞“十佳最美工程师”,他同时也是东莞市质量奖评审员、广东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高级工程师、高级项目管理师。

  杨斌所在的德丰电创是一家从事开关制造发展到电子电路模块、机电一体化集成模组、传感器、电池包及其他创新解决方案的大型港资实业公司。

  “工程师非常需要精益求精,这不仅体现在产品质量提升上,也体现在成本节约、结构优化等方方面面。”谈起“精益求精”,杨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为技术生涯长达32年的老员工,因为对工作方方面面“精益求精”,杨斌取得了一系列不俗的成就:主持完成中国国家CNAS认可检验测试认证实验室建设、欧洲UL-DEMKO CTF3认可实验室、广东省工程中心等20多个项目,进行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共20余项;建立健全了实验室国际管理体系,并相继通过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及中国的国家机构认可;领衔主持并带领企业工程技术团队解决本企业各项生产技术或工艺难题;主导企业组织完成多项广东省技术改造项目;主导实验室成为美国UL亚太首家CTDP认可实验室、国际Intertek 亚太首家AFCI RTL认可实验室;参加完成各项标准制修订任务,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等10余项。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是杨斌对小组成员挂在嘴边的话。“我经常和大家说,不用去迷信权威,也不用去盲从领导,最重要的就是科学跟事实。”在杨斌看来,精益求精的前提是要以事实为依据。

  从企业管理角度,杨斌认为企业要确定自身的发展的战略和方向,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标行业头部企业,同时也要去聚焦自己的产品,在这个基础上来进行精益求精,提升产品的综合质量。

  正如杨斌所言,东莞的工程师们对自身技术不断精益求精,东莞的制造企业对产品综合质量精益求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成就,铸就了东莞制造的高质量水平。

  在东莞“最美工程师”队伍中,还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一线,用自身的微薄之力汇聚城市之光,点亮莞邑制造之路——秦振伟1998年来莞至今一直从事机械制造,带领公司智能化发展;肖方良拥有16年以上一线全栈研发经验,是广东省5G视频技术和机器视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带头人;高俊从事工程设计工作31年,主持或参与地产系列等项目200余项……

  坚持专注做一件事,把工作当作“修行”,“坚守”也是东莞“最美工程师”身上的关键词之一。

  “我觉得工程师就像一个‘厨子’。”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产品工艺主任工程师钟健伟是首批获评的东莞“最美工程师”之一,他将自己20年的工作经历比喻成一位厨师的成长历程。

  2003年从学校毕业后,从小在贵州长大的钟健伟就来到了东莞。“起初我对这边的生活挺不适应的,但是埋头做技术,就顾不上这么多了。”钟健伟坦言,东莞制造业的集群优势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丰富的技术和人才资源让他可以往技术的高峰攀登。

  钟健伟在东莞工作生活、成家立业,从一名普通的生产工人成长为的技术骨干、“卓越员工”,开发了多项业内领先的覆铜板工艺制造方法,申请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覆铜板是所有电子科技类产品的基础材料,有着“电子行业地皮”之称,关乎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钟健伟看来,覆铜板的制造工艺就如同制作一道精美的菜式。“其实制作的顺序都是差不多的,相当于有了菜谱,但要掌握火候,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和调味剂,把菜做得好吃又独特。”如何让产品质量稳定如一,让覆铜板工艺赋能产品制造,是他20年来从始至终坚持做的事。

  “作为一个好厨师,肯定要对自己的每一样食材都很了解,而作为工程师,就要研究每一样原材料,最终呈现出一桌大餐。”钟健伟说,最终覆铜板产品还是要依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工艺,做出客户满意的产品,为公司创造价值。

  “技术在于实践,唯有坚持才能胜利。”作为技术的发明者和耕耘者,钟健伟一直坚守一线,冲在技术革新的最前沿。“科技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工程师们,燃烧我们的才智吧!”他期待道。

  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医疗器械事业部工程师刘芳菲,2013年从材料学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东莞工作,从建厂房开始,带领团队“从0到1”研发出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的可降解纯镁骨钉产品,填补了这一领域尚未产业化的空白,推动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产业转化,让骨科患者免于二次手术,减免身体与经济的负担。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非朝夕之功,要让工程师真正了解产业需求,解决核心问题。小小的纯镁骨钉看似轻巧,但作为器械,要达到品质上的极致并不容易。

  目前,可降解纯镁骨钉产品已确定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在将来为患者带来福音。“因为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属于首创,所以能够说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国内尚未出台相关的政策,也没有标准,因此我们都是反复跟有关检测部门、监管部门研究、沟通,最终获得了临床试验的批准。”刘芳菲坦言,“但最苦的还是心,因为研发周期太长,看不到产品转化,看不到成绩。”

  回到产品本身,“就拿原材料来说,镁合金在工业应用上已经很成熟,但用于人体植入器械,是首创。镁作为在人体内可降解的材料,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发挥它的功能,我们要控制降解速率和降解均匀性,让它在整个‘服役’过程中慢慢变小,在人体内大概2年的时间慢慢降解消失。”刘芳菲介绍,这就对镁的纯度和内部组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此,刘芳菲和同事们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该领域的多名杰出专家进行交流,通过无数次的试验和验证,最终将镁的纯度提到99.99%,并得到了均匀、致密的组织,达到目前工业的制高点。

  今年首架Aero Canard鸭翼飞机在东莞下线后,孙晓勇和同事们又在此基础上研究无人载货飞机。从制定规划到收集原材料再到拼接组装,孙晓勇在东莞拼接着属于自己的“乐高”,在原有的机型上做创新,以适应更多场景的变化。

  “目前我们设计的承重是半吨,航程是2000公里,最高时速能够达到350公里。”孙晓勇介绍道:“这类型的无人机将来能应用于生鲜运输等快件、急件,有效提升了运输速度,在长三角想要吃广东的新鲜荔枝,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能吃到了。”

  但在孙晓勇看来,在航天航空领域,除了创新,更重要的是锲而不舍,保证机械的安全性,这也激励着他不断向上向前突破。

  如今已是不惑之年的孙晓勇在今年选择从东北来到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来到这边对我来说很新奇也很有意思,周边城市像广州、深圳、珠海、湛江都有相关的配套产业,我们应该的原材料、原部件基本上很快拿到,这让我的工作效率也大幅度的提高。”

  未来,像刘芳菲和孙晓勇这样的工程师将继续在自己的领域上熠熠闪光,以创新为引领,以实干为动力,用科学技术创新与实干精神,为东莞描绘出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我负责的总经办有6人,主要是带领团队解决公司产品‘卡脖子’技术问题。”南兴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兴装备”)总经办项目经理秦振伟所在的“总经办”堪称公司的“最强大脑”,主导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标准化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南兴装备是总部在东莞厚街镇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家居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生产线的研发和生产。

  “最强大脑”的领头人秦振伟从1998年进入南兴装备,25年时间内,他获授权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并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作为东莞“十佳最美工程师”,秦振伟用专注力和创新力,当好企业和行业的“最强大脑”。

  1997年的一天,长沙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的秦振伟跟随老乡一起来到东莞。南下淘金、进厂工作是那个时代的普遍选择之一。紧随时代的浪潮,秦振伟来到东莞,秉持着对专业的热爱,他坚守了25年。

  “我刚毕业的时候在凤岗的港资企业做家用电器,干了一段时间后,进入了与我专业更对口的南兴装备。”回忆往昔,秦振伟感慨万千,“我刚到公司,公司才40多号人,如今光是厚街总部就有1600多人了。”

  来到南兴装备后,秦振伟一步一个脚印,先是进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搭建工作,而后专攻机械设备的技术创新,到如今管理一个部门,全面负责技术攻关、产权管理、专利申请等工作。

  “我觉得从事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乐在其中!”25年在一个企业,重点干技术攻关一件事,对于秦振伟而言,时间没磨灭他对技术钻研的热情。在与设备打交道的那些年里,秦振伟的价值感愈发凸显,“工程师的重要性在于技术的不停地改进革新,只有产品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才不会被淘汰。”

  12月的工作日,像往常一样,秦振伟早上七点半从单位宿舍出发,十分钟左右的路程到办公室。他按照工作规划开展日常工作,每天固定时刻与同事讨论专利技术或者行业趋势,忙到下午六点的时候下班。

  “原先的技术人员只需要懂机械结构设计,现在不仅要懂机械,还要懂控制管理系统、软件应用。”在秦振伟看来,行业的迭代更新、企业的快速的提升“逼迫”技术人员要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以南兴装备的发展历史来看,以前这家公司制作的设备都是单机,现在为家具制造公司可以提供智能开料工作站、智能柔性封边连线等,提供“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

  年过五旬的秦振伟本是公司的元老级人物,但他并没选停下脚步。“信息时代的今天,技术的迭代更新很快,我们要随时保持危机感,不停地改进革新产品技术。”秦振伟不仅常常带领团队研讨技术,还组织或者积极参加各类技术培训。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参与多个项目的研发技术,如“面向大数据物联的智能化高端家具定制成套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专用数控系统智能化多功能高效木工柔性生产线”“智能视觉感知与控制一体化技术及多行业智能装备的研发及应用”等科研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果,获广大新老用户的好评,为公司带来了业绩增长。秦振伟也凭实力荣获东莞“十佳最美工程师”。

  自动分配进料、自动扫码、板件预定位装置、双工位同步进行……在由南兴装备生产的双工位六面数控钻孔中心内,两批板材随着传输带运输进去,30秒后它们分成两次、六个面都被打好孔自动运输出来。

  “欧洲产出的机器也只能做到在五个面上钻孔,我们能做到六个面!”谈到技术创新,秦振伟激动不已。因为解决了板材移动问题,秦振伟和同事们研发出了可以同时在板材六个面上打孔的高速六面钻孔中心。

  谈到研发的秘诀,秦振伟的口中离不开“创新”两字。“有创新才有未来。我们从刚进步时候的一穷二白、模仿国外,到现在行业崛起,实现了进口替代,并向国外输出先进的技术。”在秦振伟看来,创新不仅是南兴装备的企业文化,更是自己的人生信条。

  因为创新,秦振伟和同事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问题,一起研发出高速六面钻孔中心、激光封边机等一系列先进的智能产品。

  因为创新,秦振伟获授权发明专利22件和实用新型专利33件,发表论文8篇。